亦菲直播官方版_亦菲直播平台官方app下载_亦菲直播永久免费版下载

上海、深圳將開「個人碳賬戶」,減碳不再是APP里種棵樹

文章來源:36氪王詠儀2022-07-03 08:29

  在支付寶或者地圖 APP,你每天騎單車/乘地鐵換來的“綠色能量”,未來將可能成為貨真價實的財產和貨幣——當你擁有“個人碳賬戶”之后。
 
  7月1日起,上海首部綠色金融法規(guī)正式施行。法規(guī)里提到:上海將建立區(qū)域性個人碳賬戶,鼓勵碳普惠減排量進入上海碳交易市場。
 
  “碳普惠”是一種減碳權益,簡單來說,是來自個人的減排量,市場會為個人少開車、少用電節(jié)能等減碳行為給予激勵。
 
  不只是上海,如今“個人碳賬戶”正在全國遍地開花。
 
  6月,深圳供電局和深圳排放交易所聯(lián)合推出了名為“碳普惠”的小程序。以后,市民們每個月交電費時,就可以自己家減碳了多少,以減碳量換取積分。
 
  更重要的是這一條:預計到明年,“碳普惠”小程序積分可以接入深圳碳交易市場中,供高耗能社會團體或企業(yè)購買,居民可自由兌換禮品卡、地鐵出行卡等權益。這意味著個人減排量正在走向資產屬性。
 
  國內雙碳戰(zhàn)略頒布不過一年多時間,開始減碳也是先抓電力、石油這類高耗能企業(yè),對個人減排還沒有明確要求。2021年7月啟動的全國碳市場里,也是先讓較高排放的企業(yè)進行碳交易,還沒允許大眾買賣個人減排量。
 
  但這無損各地對“個人碳賬戶”的熱情,新交易品類的探索已經開始。很多省市都出臺政策文件,鼓勵“碳普惠”這類創(chuàng)新金融形式。不過,要讓個人碳賬戶能真正賺錢,還有很遠的路要走。
 
  從公益到交易,不再是游戲
 
  “個人碳賬戶”的概念很早就作為環(huán)保公益活動出現,發(fā)起者通常是公益組織和大企業(yè)。
 
  2010年的聯(lián)合國氣候大會就掀起了一股民間環(huán)保熱潮,不少環(huán)保網站推出的“碳排放計算器”,用戶輸入日常衣食住行的數據,大概計算出自己的碳足跡。但這些只能靠環(huán)保觀念吸引用戶,沒有激勵,很難讓用戶持續(xù)使用。
 
  這個概念的大范圍普及,繞不開螞蟻森林——每天通過出行、綠色消費等支付行為,用戶可以獲取綠色能量,用來種樹或是參與一些公益活動,用戶也能在自己賬戶里看到減碳量。
 
  但“個人碳賬戶”的名稱看起來很有金融屬性,也曾招致過爭議。2021年,螞蟻森林專門澄清自己是公益游戲,“綠色能量”是根據低碳行為設計出來的虛擬積分,不能參與碳交易。
 
  而讓“個人減排”從公益走向交易,很大程度受去年碳市場啟動的影響。
 
  中國的“雙碳”戰(zhàn)略,是指在2030年碳達峰,2060年做到碳中和。比起歐美國家有50-60年的時間來實現碳達峰,我國時間非常緊張?,F在,國內能源結構里煤炭還是占大頭,一下扭轉能源結構并不可能。碳市場就是重要的市場機制,承載著加速減碳進程的希望。
 
  這樣的背景下,碳市場很快啟動。大眾注意到“碳”作為資產的交易價值,是因為市場開始有層出不窮的“賣碳致富”新聞——比如2020年,特斯拉靠賣碳積分就收入了15.8億美元。
 
  作為虛擬資產,真正要讓個人減排量成為可交易資產,核心是要通過碳市場認證。
 
  全國在深圳、上海、北京、廣州等九個地區(qū)建立了碳交易試點交易所,市場中交易的對象分為兩種。一是碳排放配額,這部分只有納入控排體系的高耗能企業(yè)才有,由政府分配給企業(yè);另一類為核證自愿減排量(CCER),任何企業(yè)都可以自愿參與。只要有符合規(guī)定的項目,如光伏、林業(yè)碳匯等,企業(yè)通過進行認證,就可以讓項目里產生的減碳量成為CCER,然后參與交易。
 
  如今所說的“個人碳賬戶”里的減排量,以后只能指望通過CCER參與交易。但CCER機制從2017年暫停后,到如今還沒有恢復運行,重啟時間也不確定。
 
  所以,現在國內各地做碳普惠,都是以區(qū)域開始試點。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一套碳積分機制,就像一個個泡泡,個人減排量只在泡泡內流動。
 
  企業(yè)減碳很大程度來自政策監(jiān)管壓力,以后要調度起個體的減碳動力,主要還是看激勵多少。
 
  在碳普惠上做得最早的是廣東。廣東早在2019年就上線了首個城市碳普惠平臺,如今有20多種生活場景減碳量得到認證。市民經計算獲得的碳積分,可以用來兌換禮品。而上海7月1日要施行的綠色金融法規(guī),就提到碳積分的企業(yè)或個人,能獲得更優(yōu)惠的金融產品或服務。
 
  離賺錢差很遠,但要搶占先機
 
  雖然個人碳賬點探索剛剛開始,離真正能“賣碳賺錢”還差很遠。但這件事的戰(zhàn)略意義更為重要,各地的積極性不是空穴來風。
 
  國內的減排計劃里,個人減排肯定不是第一位。據BCG測算,國內能源和工業(yè)的碳排放就占全部碳排放的80%,在我國,這兩大行業(yè)都被歸在生產端排放里。減碳也是先從這里開始——也就是讓這些企業(yè)承擔硬性減碳指標。
 
  但這本質上是個供需問題,單讓生產端減碳并不現實。隨著人均收入水平提高,消費產生的碳排放還會繼續(xù)增加。中國科學院報告顯示,國內居民消費產生的碳排放量占總量的53%,發(fā)達國家這一比例往往到60%-70%。
 
  終端消費者改變消費方式,上游的生產端自然生產就少了,減碳才可能持續(xù)。各地政府背上減碳指標后,也需要以這種方式倒逼生產端減碳。在這個維度上,鼓勵建立個人碳賬戶是必要的。
 
  在做個人碳賬戶這件事上,中國比起國外會更有優(yōu)勢,也不難理解為何各地如此有動力。
 
  互聯(lián)網業(yè)態(tài)成熟是重要原因——類似螞蟻森林這樣的游戲,很好地讓用戶接受用互聯(lián)網產品來統(tǒng)計自己的減排量。但國外,幾乎沒有平臺型公司做類似的事情,受限于更為嚴格的隱私要求,他們未來也很難做這樣的嘗試。
 
  而一旦個人碳賬戶能夠從換權益到賣碳賺錢,無疑會催生巨大的市場。在尚未有全國統(tǒng)一的個人碳賬戶政策前,各地抓緊開展試點,也是在搶占未來市場的話語權。
 
  地方已經出現了創(chuàng)新實踐。以往,一家企業(yè)可以為自己多出來的減排量申請認證CCER(核證自愿減排量),然后作為一種資產,在碳市場里進行交易,賣給需要的企業(yè)。但現在,有地方已經嘗試在讓個人減排量成為資產。
 
  一位碳排放專家對36碳表示:“地方創(chuàng)新遠快于政策制定速度。廣東就在CCER基礎上,推出針對個人減排的‘PHCER’(省級碳普惠核證減排量),這是非常中國特色的產品。”
 
  個人碳賬戶會作為企業(yè)加強用戶粘性的工具,企業(yè)也樂于投入,以后若真能接入碳市場交易,企業(yè)相當于多一塊新業(yè)務。騰訊去年年底就推出了“低碳星球”,用戶通過出行減碳能夠獲得能量,建造自己的星球。而今年開始,包括中信銀行(601998)、平安銀行等許多金融機構也推出了個人碳賬戶,和消費者的銀行賬戶會有權益上的聯(lián)動。
 
  不過,各地個人碳賬戶看似繁榮,但現在的嘗試還是比較稚嫩,未來面對的難題有很多。
 
  基準線設定就是很大的挑戰(zhàn)——也就是各個場景到底按照什么基準來進行對比,才能得出減排量。
 
  一位參與過各地基準線制定的專家對36碳表示,最近深圳推出的居民用電方法學還是有待改進的,方法學設定的基準線是每人日均排放量。“那么不用電就可以拿到最大減排量了,但這并不符合碳市場中的通行做法。”她表示。
 
  個人碳排放來源極為繁多,比如消費就涉及商家、物流等,碳足跡很長,精確測量幾乎不可能?,F在各地一般都會簡化場景數量,比如只核算出行、用電等相對標準化的場景。
 
  市場也在等待碳價上漲。一個人每年能夠減下來一噸碳,已經是很難的事情了,但如今2022年全國碳市場平均碳價為每噸49元,和歐盟高達100歐元的碳價有很大差距。如果碳價能夠上漲到一定程度,個人減排量受到的關注也會更多。
 
  最終,要想將各地的“碳孤島”打通成全國統(tǒng)一市場,除了基準線外,還要考慮到個人隱私、各地標準互認、高昂監(jiān)管成本等問題,過程是漫長的。
 
  小小的個人碳賬戶背后,參與者都各懷心思,但大家都在往相同的方向走去:對政府而言,他們要完成即將到來的地方減碳目標,調動公眾減碳,也是從消費端倒逼生產端減碳;對企業(yè),先機要占住——這是建立良好社會印象,甚至成為未來業(yè)務的重要入口;對個人,這是對碳市場最直觀的感知,若賣碳真能賺錢,改變生活方式也有更持續(xù)的動力。
【版權聲明】本網為公益類網站,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,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,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、研究或欣賞之用,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,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(QQ:51999076)。

省區(qū)市分站:(各省/自治區(qū)/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,碳市場,碳平臺)

華北【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石家莊保定、山西太原、內蒙】東北【黑龍江哈爾濱、吉林長春、遼寧沈陽】 華中【湖北武漢、湖南長沙、河南鄭州】
華東【上海、山東濟南、江蘇南京、安徽合肥、江西南昌、浙江溫州、福建廈門】 華南【廣東廣州深圳、廣西南寧、海南??凇?/span>【香港,澳門,臺灣】
西北【陜西西安、甘肅蘭州、寧夏銀川、新疆烏魯木齊、青海西寧】西南【重慶、四川成都、貴州貴陽、云南昆明、西藏拉薩】
關于我們|商務洽談|廣告服務|免責聲明 |隱私權政策 |版權聲明 |聯(lián)系我們|網站地圖
批準單位: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(yè)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? 指導單位:發(fā)改委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(huán)境能源交易所
電話:13001194286
Copyright@2014 tanpaifang.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
國家工信部備案/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6041442號-7
中國碳交易QQ群:?6群碳交易—中國碳市場??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